审计之窗
正所谓“理念决定思想、思想决定出路”,内部审计的转型核心是审计理念的转型,即“思想”转型。
内部审计要实现由事后向事前的工作转型,内部审计人员就要摒弃现场审计的痼疾,也要改变“非现场审计”就是坐在办公室,通过非现场审计系统、通过数据分析挖掘等技术手段发现疑点、发现异常的工作理念。要树立一种全新的“大非现场审计”理念,将审计工作日常化、生活化、数据化,审计人员要时时刻刻保持高度的敏锐性,通过“望、闻、问、切”等各种手段,随时发现审计疑点和线索。不受限于老套路、老框框,要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,转变审计观念、革新审计方法,及时发现企业的风险隐患、内控不足,把局部的现象和问题提到全局高度去分析,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,防患于未然。
每周召开工作会议,讨论工作中存在的不足,要将创新工作、事前发现问题纳入部门、员工工作考核中,使审计转型、“大非现场审计”的理念深入到每个审计人员脑中。实现内部审计由事后向事前转型,在工作计划制定方面,每年除常规的、监管规定的项目外,必须留出一定的时间,一方面,对全行每年的重要工作、新的业务产品、新的信息科技项目等进行关注,防范风险。另一方面,坚持“以风险为导向”的审计模式,一旦发现异常,及时安排审计项目,开展审计监督。
各内部审计部门、各区域审计中心、非现场审计中心要加强对经营机构各项数据指标的分析和监控,建立对经营机构的指标监测体系,加强对经营机构的日常调研,加强内部控制资料的收集和分析,在不断完善分析和监控手段的同时,将监控模式进行固化,要求区域中心和非现场中心定期出具监控和分析报告,防范风险问题发生。
俗话说“数字不会说话,但也不会说谎”,企业的各种经营活动、行为,最终的结果都是一组组、一串串数字,而这些数字的背后,往往隐藏着一些故事。让数字“说话”,就要不断加强技术研究,加大对非现场审计系统的投入,提升非现场审计系统对数据的支撑和分析功能,提升非现场数据分析的能力。
实现事后向事前转型,就是要改变事后审计的传统模式,不断优化审计模式。“去项目化”要求内部审计人员走出办公室、走出档案堆,走入经营机构人员办公室、走入市场,提高主观能动性,加大暗访力度,及时发现经营机构在业务开拓、风险控制、内控管理等方面存在的不足,及时进行纠偏,变补救为防范,提升审计价值。
大数据的到来,为内部审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:一是充分认识到大数据给审计工作带来的突破,及时转变思维模式。二是加快非现场审计系统建设,为大数据审计打好基础。三是注重大数据人才的培养。